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時電子報:積極開放才能落實國際教育
這幾年台灣學校的經營內憂外患,少子化的問題嚴重威脅學校生存,國外大學積極來台招生,最近香港大學提供高額獎學金來台搶優秀學生的新聞格外引起注意,台灣教育必須和國際銜接,又面臨國際競爭的微妙關係。早年家長提早把學生送出國留學,大部分是因為不滿國內中小學階段的教育環境,或者不願意被困在升學壓力之下。然而近年來發現,除了不認同中學階段僵化的學習型態因素仍存在,越來越多家長看重的是孩子未來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國內大學不僅在世界大學排名中難有顯著地位,國際化的程度也普遍不足,因此選擇讓孩子到國外就讀大學,一方面培養語言能力,增加國際視野,也希望提高未來在世界各地就業發展的機會。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時電子報:人生沒有滿級分
最近大學學測成績出爐,今年考滿級分的人數比往年增加很多,各公私立明星高中的滿級分人數照例成為媒體關注的話題,接下來應該也會追蹤報導這些優秀的學生是如何學習?如何生活?彷彿這些人就是大家該效尤的目標,至於其他絕大多數學生的表現,就留給學校自己討論,而那些在「後標」以下的學生的學習問題,恐怕也沒有人會在意了。
古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如今雖已稍有淡化,但長期影響之下,我們仍處於「分數崇拜」的社會。對於特別會讀書、會考試的學生,總不自覺的認為那就是應該追求的目標。儘管分數只是檢視學習成果好壞,或是用來篩選人才的手段,不代表所有能力和資質,但那畢竟是最簡單直接的判斷依據,也最容易被當做學校的「績效」來比較。因此,追求滿分就成為許多學校的壓力和學生的夢靨。
曾聽朋友轉述,1位從小到大都在追求滿分和排名第1的學生,踏入職場後才知道現實工作和生活,根本沒有滿分這件事,因為太多事情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所謂完美的境界。他甚至後悔以前浪費太多時間在追求滿分和排名,這時也發現,許多同事在年輕時曾體驗過的生活,參加過多采多姿的活動,他都在追求成績的壓力下不得不捨棄掉了,進入社會後再也難以彌補學生時代的缺憾了。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時電子報:打造更方便的運動環境
年假結束,大家除了收心上班上課外,常聽到朋友說的是過年吃太好,得好好運動減肥了!
要養成固定運動習慣,最好從小做起,可惜過去台灣的教育觀念和環境並不重視,甚至國高中階段會壓縮運動時間,來換取更多讀書和考試的機會,結果長越大越不喜歡運動,也越懶得運動。日前教育部體育署公布調查結果,每天運動達30分鐘以上的學生,小學為76.5%,國中僅59.5%,高中更只有40.6%。
要養成運動習慣,就必須給學生足夠的運動時間和空間安排。學校作息通常安排每節下課10分鐘,扣除教室到運動場所的路程,真正能做運動的時間很少。若能調整課表,挪出上下午各20到30分鐘的大下課,學生就有更「完整」的運動時間,玩起來盡興,才會更喜歡運動。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駐站作者: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時電子報:教育也須除舊布新
農曆年關將至,除舊布新,這段時間最有趣也最痛苦的,就是傷腦筋哪些東西該丟?什麼商品該買?取捨之間,經常兩難。
教育現場也需除舊布新,不僅是硬體設備或空間布置的汰換,更重要的是課程教學革新。有些老師在累積幾年的教學經驗後,發展出自己熟悉的教學模式,即使教材版本更換,還是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教學,年復一年,少有改變。一旦教育環境發生較大的變化,這些老師可能失去改變的能力,甚至成為阻力!
除了教師以外,學校也應定期檢視教育人員的思想觀念和組織的制度文化,看看是否有僵化的觀念?或有不合時宜的制度?也有許多充滿熱忱的教育人員喜歡求新求變,經常導入新的教育觀念方法或教學科技,雖然可以為教育現場帶來許多創新和精采度,但最後未必能達到教學目的。那是未能真正掌握學生需求和教學目標,誤以為新的就是好,一味追求創新的結果,卻可能弄得精疲力竭卻徒勞無功,也失去創新的真正目的。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時電子報:要先適性 方能揚才 
前兩周看到同仁分享一則校內學生的好消息,一位就讀國三的劉同學,剛滿15歲,已通過國家丙級中餐技術士證照考試,朝著他開餐廳的目標邁進!這位看來靦腆,也不多話的小男生,從小喜歡烹飪,在家長的支持下,利用課餘時間找師父學習廚藝,在廚藝教室中他的年紀最小,卻有著清楚堅定的志向,這份執著讓人佩服,尤其是他父母親開放明理的教養態度。
這看似簡單的放手,對許多現代父母來說,恐怕得歷經內心萬般折磨!在升學率、錄取率都創雙高,文憑已越來越不值錢的台灣,「行行出狀元」的老話,聽來卻有點八股又諷刺。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時電子報:鐵人夢語-寫封信給你珍愛的人
最近有雜誌以「家書」作為系列報導主題,書寫的對象包含對上一輩的緬懷與感恩,對下一輩的叮嚀與期待,夫妻間的包容與鼓勵,還有對來不及說出口的人,那深沉的懷念與追思,看了頗有感觸。
現代人寫信的機會越來越少了,早期簡訊和電子郵件的出現,縮短了訊息流通的時間,開始改變人們書信的習慣。隨著各種網路和手機聊天工具日新月異,迎合現代社會求新求變的口味,就像面對面聊天一樣,一個字就可以代表一個意思,甚至一個圖案就能引起會心一笑,無須贅言。然而溝通越是快速方便,人與人之間深層的溝通卻越來越困難。
去年康橋利用六年級的登雪山領畢業證書活動,安排在三六九山莊的晚上,讓每個孩子收到一封父母親手寫的家書。這些平時在孩子眼中嚴肅且不擅表達的父母,在信上寫滿對孩子的鼓勵與無限的愛與關懷,讓很多孩子都忍不住淚水。帶著家人的祝福,孩子們更有足夠的勇氣與毅力完成主峰登頂。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時電子報:走出紛擾 開創新局
過去一年,教育界不平靜,少子化的問題開始衝擊學校經營,不僅一些私校招生嚴重不足,公立學校也面臨減班壓力,進而影響各校的師資任用;流浪教師找不到教職,偏遠學校聘不到老師,師資供需嚴重失衡。而實施在即的12年國教仍受到許多批評,爭議不斷,政策雖幾經變動,卻多在入學方式的公平性問題打轉,學生和老師不知如何因應?只好先一切照舊,該補的該考的,一樣也不敢少。
其他如私立大學費調漲、教師評鑑入法、人才培育失衡等等問題,也都爭論了好一陣子,依舊沒有共識或方案出現。綜觀下來,社會難免覺得教育問題越改越亂。
其實許多紛擾和不安,是因為習慣以悲觀負面來看待未來的不確定性,用過去的舊經驗來判斷未來新的需求,怕喪失原有的優勢或利益所致。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總是教導學生要正向思考,鼓勵學生要勇敢面對挑戰,期盼學生能創新求變。然而,同一群教育工作者在面對這些教育變革時,卻變得負面、退縮和保守,反而成為進步的阻力。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時電子報:標準答案限制了表達力
看到新聞報導,幾位大學生利用「部長與學生有約」的機會,表達自己上了大學後才感受到「很多該學的卻沒學」,也覺得台灣學生普遍溝通表達能力不足,在一些重要場合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蔣偉寧部長也回應學生的意見,強調會檢視課程綱要,在課程中加強培養學生溝通表達能力。
雖然只是少數學生的感受,且現行的課程綱要已將「溝通、表達與分享」列作十大基本能力之一。但實際上,學校教育普遍重視標準答案的學習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因「害怕錯誤」而不敢表達,有些想法和大人不同時,又怕被糾正指責只好吞回肚子裡。結果只要考試得高分、作業按時交,大人就覺得孩子學會了,能不能清楚表達想法,家長或老師似乎不那麼在乎!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時電子報:家長應該是學校的夥伴
上周有家長買了報紙廣告,控訴學校不積極處理其孩子遭到霸凌的問題,也將其他同學的班級姓名刊登出來。當民眾對政府機關不信任,怕問題被忽視或權益被剝奪時,會想透過媒體輿論或民代的力量施壓。
這或許是民主社會的正常現象,卻不是處理教育問題的最好方式。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時電子報:用更開放態度面對私校經營

前陣子看到某私校董事投書媒體,頗有感觸,過去在台灣多數私校會被定位成次等的選擇,所以當少子化問題越趨嚴重,大家先想到的是私校退場問題。然而也有部分私校努力辦出特色和績效,逐漸獲得家長認同,成為熱門名校,此時政府或公校體系卻又開始擔心這些私校影響公校的生存和地位,這種矛盾情緒讓人不解。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時電子報:陪著孩子閱讀吧!
前幾天看到一個很美的畫面,一群學生安靜坐在教室裡,每個人拿著一本課外書在讀,老師也讀著自己喜歡的書!從事出版多年,一直很期待培養學生閱讀習慣,但從許多調查和個人的親身觀察都發現,台灣學生的閱讀能力的確每下愈況。有人歸咎於升學考試,有人責怪學生使用太多3C產品,其實最根本的問題,是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首先需要足夠的資源。包括閱讀素材和時間,以目前的台灣社會來說,只要有心並不難取得閱讀的材料,但「時間」卻常成為障礙(或者藉口),尤其國高中階段學生,常常為了應付學校課業,只好選擇放棄課外閱讀時間。其實學校只要透過安排,就可以幫學生找出閱讀時間,例如規畫「晨讀」或是「閱讀課」,每天10分鐘到半小時,或者每周一節課,累積起來的閱讀量也不少,更重要的是建立固定的閱讀習慣。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時電子報:賺了成績 輸了學習

朋友問了一個問題:「家長花時間幫孩子檢查作業,是要確認孩子有沒有學好?還是要確認有沒有寫好?」我問這兩者有何差別?他說有沒有學好是「裡子問題」,有沒有寫好是「面子問題」。想想這說法似乎有點道理,家長發現孩子的作業寫錯了,如果先了解原因是沒弄懂、想錯了,還是粗心不仔細,這樣是解決學習的裡子問題;相對的,如果只是直接告訴孩子哪裡寫錯,該如何更正,讓孩子拿到滿分,那就只是解決「面子」問題。
這幾年活化教學和多元評量的概念興起,現在孩子的作業型態也越來越多元,帶回家的功課已不僅限於抄抄寫寫,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專題研究、簡報製作、影片剪輯、網頁設計、科學展覽等各種形式的作業;甚至有些是需要跟同組同學一起討論、合力完成。這類作業的重點是要讓孩子在過程中整合所學知識和技能,透過嘗試錯誤和反覆思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培養創造力和判斷力;或是培養孩子跟他人協調合作的能力,所以孩子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各項能力,遠比最後呈現的結果來得重要。然而有些家長因為「怕孩子做不好」,便積極指導孩子做法,甚至乾脆直接插手代勞,剝奪了孩子的探索過程,就算拿到高分的面子,卻完全失去了學習的裡子。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時電子報:積極面對數位潮流的親師互動
這幾年網路社群快速發展,加上智慧型手機與免費通訊軟體的開發,不只改變了人們使用虛擬網路的習慣,更進一步影響現實中的互動模式。
最近聽聞一些老師討論家長們經常透過臉書或Line詢問或傳達班級事務,因訊息傳遞快速,有時會讓個別學生問題演變成全班學生問題,尤其當擴散的資訊不正確時,學校和老師得花加倍的力氣來解釋說明,增加不少溝通成本,甚至影響親師間的互信,讓老師開始擔憂這些平台產生的問題。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時電子報:記憶可以活一點
多年前就聽說有關「記憶訓練」的課程,似乎是透過某些方式和訣竅,讓人很快牢牢記住一些難記的事物。這一兩年發現此類課程的廣告訴求對象轉移到國高中生家長,尤其強調透過這些課程,可以讓學習效率加倍,讓學業成績突飛猛進,讓基測或學測輕鬆得高分。
或許是升學考試的題型越來越靈活,不再像過去靠死記可以應付,所以最近這類廣告也跟著調整,強調不僅增強記憶力,還能提高理解力等等。從一些朋友的談論,可感受到這種課程對考生家長來說挺有吸引力的!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個朋友特地和我分享心中的疑惑,求學時期成績一向不錯的他,最近常常被孩子的國中考題給問倒,有些是過去曾記得滾瓜爛熟的地理名詞都還給學校,或者當初看到題目就會解的數學題,現在卻想半天也算不出來,更別說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物理化學公式,最後他只好請孩子自己上網查資料,或到學校問老師同學。他感慨的說,當年烙印心中的記憶已被網路取代,曾經拿手的科目也都變得陌生,真不知以前學這麼多這麼難的知識要做什麼?
的確常聽到家長朋友們有類似的感觸,覺得以前學了太多用不到的東西。然而當我提到9年一貫課綱已經把課程簡化時,許多家長又會說課程變得太簡單,很多該教的都沒教,該學的都沒學,為了升學競爭,他們還是希望老師多教一些,或者讓孩子額外補習加強,就怕少會了那一兩題,影響升學考試的結果。看來,在升學競爭壓力下,這種弔詭的現象看來是暫時無解的。
中小學課程到底該教什麼?該教多少?該教多難?的確一直被討論著。有些知識是基礎工具不太會改變,有些知識則會隨時空轉換而變動或累積,加上孩子的成長與社會發展充滿未知,將來他們會需要用到什麼知識也無法預測,所以學生所學的內容有沒有用?也就很難定論。就像多數人一輩不需要使用三角函數或微積分,但許多工程師卻不能沒有它。
既然無法斷定該「學什麼」,不如把焦點放在「怎麼學」。許多讓學生覺得無趣或無用的學習,是因為動機和方法問題,而不是知識本身。如果學習不再只為了應付考試拿高分,而能夠讓學生了解知識的奧妙,用不同的方法和步調,享受探究學問的樂趣,獲得更多學習成就感,那管他學什麼,都好!
全文出處:中國時報 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到底是要博大精深,還是精簡實用?
常聽到學生問老師:我以後又不念數學系,為什麼要背這些公式、學這麼難的理論定律?
即使是數學系的學生,也可能畢業後從事完全與數學無關的工作,那麼,我們一路苦讀,到底為什麼?尤其在網路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只要上網google幾乎沒有什麼查不到的知識,那麼,我們在學校到底要學什麼?
既然無法斷定該「學什麼」,或許可以試試把焦點放在「怎麼學」。事實上,現在中學教育在推的"課程再造",就試圖讓學習變得有趣,學什麼不再是重點,我們要教孩子利用工具去找尋自己要的知識,怎麼學才是關鍵,七年級每年舉行的體能創意大考驗,或者專題研究課,就是如此。
許多讓學生覺得無趣或無用的學習,是因為動機和方法問題,而不是知識本身。透過不斷更新的教案,集合老師們的創意,巧妙引導孩子學習,用不同的方法和步調,讓學生了解知識的奧妙,享受探究學問的樂趣,獲得更多學習成就感,那麼,這些學習到的知識,才能跟隨一輩子,讓人受用無窮。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時電子報:讓學習變快樂
十二年國教希望讓國中教學正常化,讓學生快樂學習。但也有人認為根本沒有快樂學習這件事,因為學習要有好成果,勢必經過一些枯燥反覆的操練,無論教學方法如何改變,學習過程多半是痛苦的。除非學習內容是自己喜歡的,是主動學習的,才能將痛苦的過程轉化成樂趣。
偏偏我們中小學生的學習內容,多數是被強迫的而無法選擇的,如何能讓他們快樂學習?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時電子報:讓公私校一起向上提升
隨著少子化影響,私立高中職或大學招生困難的情形愈來愈嚴重。媒體也報導,以台北市為例,4年後台北市國中畢業生人數幾乎等於公立高中職招生人數,以台灣家長「先公立後私立」的觀念,許多私校恐怕將收不到學生,主管機關除了希望公私立學校辦出特色外,似乎就只能推給市場機制,連私校的退場機制都還只是空中樓閣。
市場的競爭的確是私校的首要課題,過去學生多,辦學再差也不怕沒學生,如今家長的選擇多了,學校若缺乏特色和績效,自然該面對市場淘汰。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時電子報:別再逃避師資供需的結構問題
多年前師資培育制度開放,許多大學紛紛開設教育學分班,忽然間老師這個行業變成僧多粥少,也產生了「流浪教師」的新名詞。隨著少子化問題逐年嚴重,班級數逐年減少,許多公校為了避免將來處理教師超額問題,寧可年年聘用代理老師,結果每年教師甄選期間還是可以看到許多流浪教師到處征戰,只希望能繼續保住飯碗,這是國內師資供需結構問題之一。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