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特地和我分享心中的疑惑,求學時期成績一向不錯的他,最近常常被孩子的國中考題給問倒,有些是過去曾記得滾瓜爛熟的地理名詞都還給學校,或者當初看到題目就會解的數學題,現在卻想半天也算不出來,更別說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物理化學公式,最後他只好請孩子自己上網查資料,或到學校問老師同學。他感慨的說,當年烙印心中的記憶已被網路取代,曾經拿手的科目也都變得陌生,真不知以前學這麼多這麼難的知識要做什麼?
的確常聽到家長朋友們有類似的感觸,覺得以前學了太多用不到的東西。然而當我提到9年一貫課綱已經把課程簡化時,許多家長又會說課程變得太簡單,很多該教的都沒教,該學的都沒學,為了升學競爭,他們還是希望老師多教一些,或者讓孩子額外補習加強,就怕少會了那一兩題,影響升學考試的結果。看來,在升學競爭壓力下,這種弔詭的現象看來是暫時無解的。
中小學課程到底該教什麼?該教多少?該教多難?的確一直被討論著。有些知識是基礎工具不太會改變,有些知識則會隨時空轉換而變動或累積,加上孩子的成長與社會發展充滿未知,將來他們會需要用到什麼知識也無法預測,所以學生所學的內容有沒有用?也就很難定論。就像多數人一輩不需要使用三角函數或微積分,但許多工程師卻不能沒有它。
既然無法斷定該「學什麼」,不如把焦點放在「怎麼學」。許多讓學生覺得無趣或無用的學習,是因為動機和方法問題,而不是知識本身。如果學習不再只為了應付考試拿高分,而能夠讓學生了解知識的奧妙,用不同的方法和步調,享受探究學問的樂趣,獲得更多學習成就感,那管他學什麼,都好!
全文出處:中國時報 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