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三年級學年主任袁淑郁老師
順著教改的浪潮,幾年來,康橋青山的課程陸續注入了學習共同體與自主學習的學習元素,融合了翻轉教育的精神,我們一路從課程內容的變革、教材教法的革新,一直到教案思維的創新,展現出豐富精緻的教學品質,呈現出朝氣蓬勃的學習景象,而造成此番改變的最大原動力,莫過於學校中教學專業團體的形成與持續運作,也就是佐藤學在學習共同體中所提到的「同僚性」(collegiality)的構築。
以往的傳統教學中,教師們關起門來自成天地,但單打獨鬥易顯疲累,以學年為單位的專業團體能夠提供互相支援,彼此支持的功能,亦是時勢所趨。然而,在教育改革中,打開教室的大門容易,開啟教師的心房卻並不簡單,如何將傳統教學中,教師單打獨鬥的狀態轉化為以學年為單位,並肩作戰的形態,是推動活化教學以來,最棘手的課題之一。
而身為帶領學年的舵手,面對學年中不同個性、背景與教學特色的夥伴,如何凝聚大家的共識,在學校的願景下順利的進行團隊運作,並且在忙碌的教學生活中共同備課和議課,增長教學專業,提升教學品質,對我而言,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自知才疏學淺,因此總是提醒著自己要以古人為師,老子的「上善若水」,則是我扮演學年主任角色以來的座右銘。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四年級學年主任賴怡君
八、九年前加入康橋,心中充滿了恐懼,即便早已在其他學校有過幾年的教學經驗,我還是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希望能夠在我的教學生涯中畫下幾筆鮮豔的色彩。果真跌跌撞撞,靠自己摸索出自己的教學風格,以為只要少一些傳統的講述多一些創意的活動來搭配課程,就等於是我的教學大躍進。我,依舊是台上那位滔滔不絕的老師,直到……
相遇
四年前,當知道學校即將推動活化教學,內心並沒有太大的起伏,認為自己其實離「活化」的道路不遠,老師只要將死的教材,注入活力,就可以達到提升教學效能的目的,著實輕估了活化背後的意義與價值,每次精心著墨的教學設計,只注重在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忽略了真正的精心之處應該是,傾聽孩子的心。
相識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五年級學年主任 張芳菁
師生之間高度相同,想法就會相同
四年前剛到康橋,第一次寫教案,認真的和夥伴們討論,設計一節課完整的教案,心想應該會順利過關吧!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走進校長室,校長看完後,告訴大家:「你們當老師當太久了,總是設計一堆活動,但是你們想過學生都能吸收消化嗎?」
當時這句話讓我思考了好久,了解校長的意思,卻不懂要怎麼做才好?和夥伴們討論、修改了好幾次,卻沒有什麼具體的改善。好巧不巧,正站在走廊轉角處,擔任導護時,遇到校長,於是我鼓起勇氣請教校長該如何寫好教案。校長提醒我:「如果你是學生,你怎麼學習的?」這句話如同棒喝點醒了我,於是我開始將自己的高度放低,觀察孩子的學習,詢問好幾位孩子的學習狀況,這時我發現關心孩子的學習意願,掌握孩子的學習的脈絡,才能完成合乎學生心智發展思考脈絡的學習階段教學設計。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六年級級任老師陳科佑
4.3公里,是從新店捷運總站到康橋雙語學校青山校區的距離,也是從台北到世界的距離。從新店捷運總站,搭上捷運,我們可以利用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到達台北的任何地方;從新店捷運總站,搭上往康橋的接駁車輛,可以讓孩子們利用流利的雙語溝通能力,獲得世界上最豐富的資訊。每天走過這同樣的4.3公里,讓我從一介平凡沒有特色的老師到專業、自信的教師,到底4.3公里有什麼魔力呢?我想不是距離讓我有所改變,真正讓我改變的是座落於山上的這座城堡—康橋雙語學校。
康橋—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華麗,像城堡一樣的建築矗立在山丘上。實際在這兒工作四年下來,發覺我們在華麗的外表下,在每一個細節處都蘊藏著細膩心思。硬體是如此,軟體更是這樣。來到學校的這四年,正逢許校長開始帶領大家進行課程的活化;有別於一般學校由種子教師作「點」的突破,我們是採取全體教師是透過共同備課的過程,進行全面師資的向上提昇。全體老師要「備課」,於是校長提出二個方針,其一是把教學從「老師教轉變為學生學」,把學習還給孩子,讓孩子透過討論來產出概念的形成或是教學目標的達成。其二則是老師在備課時以「導入、掌握、面對、表現」四個學習階段作為討論的標的,發展至今,已轉變成「情境導入、關鍵掌握、概念確認、表現應用」四大學習階段。有了明確的備課目標,接下來的考驗就是執行力,在行動力超強的許主任加持下,我們的討論漸漸從發散到聚焦,從樣樣都想要到學會取與捨。
有目標、有行動力的備課下,我們開始進行屬於我們的「活化教學」。之所以會有「教學活化」的理念,應該和學校的特色密不可分。如何進行「活化教學」在實際的操作上,大致可分為二部分,首先是「有序的學習」,由於學校的活動很多,在有限的時間下,我們要達成高強度的學習任務,因此,我們不能像一般學校,可以慢慢的和學生磨。於是許主任在國語文領域提出「語文學習序列」,明確讓我們知道孩子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須有什麼能力?於是備課變得輕鬆,因為我們都知道大部分孩子的能力為何?教案產出後,在各班實際操作變為可行,不會因為孩子能力的落差而讓教案有無法執行現象。其次,在課程上,把學校特色融入學習中,例如,小六的爬雪山領畢業證書,作為一整年的活動,如果只是爬山,而沒有其他課程融入,孩子們的喜悅只有爬上雪山的那一瞬間。但當我們把六年級的課程配合爬山,讓孩子們時時刻刻都在思考爬山這件事,那爬山的意義就不只是爬山,它已經深化、內化為生活的一部分。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二年級學年主任 廖敏秀
韋伯斯特:「人們在一起可以做出單獨一個人所不能做出的事業;智慧+雙手+力量結合在一起,幾乎是萬能的。」在康橋的學年團隊裡,教師間的高度合作與密切配合,造就康橋獨特的人文之美。
第一美 勇於承擔不計較
學年內的事物繁多,雖然在學期初的學年會議裡,已經做好公平的任務分配,但在討論課程時,發現需要另外設計學習單,或是教師精進研習需製作簡報時,總有老師勇於承攬工作任務。下次有新任務時,則由不同教師承擔,大家共同分擔學年事物,這不計較的態度營造了團隊的和諧氛圍。
第二美 樂於分享不藏私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力」貶值的二十一世紀,教育的新出路在哪裡?
日本教育界大師、東京大學教授佐藤學在這兩年間以其「學習的革命」一書分享,其教育理念深深席捲全台教育界。拋出了許多教育基本問題,讓更多教學現場的團隊、師資、家長一同思考教育的本質。這是令人期待的「改變」、令人振奮的「教育氛圍」。佐藤學教授的「學習共同體」與康橋小學部這四年間所做的努力不謀而合,因此我們期許邀請佐藤學大師,來到康橋雙語學校小學部與我們共同對話。更邀請所有教師、教育專家於5/6(三)蒞臨康橋雙語學校小學部,看見我們正在做的、已經執行四年的教室。我們敞開大門,邀請所有人「看見康橋」,同時我們也希望把這股「改變的力量」分享給所有人,一同追求卓越。
小學部導師廖敏秀在教學討論中時分享說到,「韋伯斯特說:『人們在一起可以做出單獨一個人所不能做出的事業;智慧、雙手、力量結合在一起,幾乎是萬能的。』在康橋的學年團隊裡,教師間的高度合作與密切配合,造就康橋獨特的人文之美。我們勇於承擔不計較、樂於分享不藏私、勤於精進有熱忱。」。
每學期無數場的教學討論、教學觀摩,從與教學組長、教務主任、到校長的指導,串連起所有一到六年的教學課程重點,我們重新思考教學內容與課程架構,思考要帶給孩子什麼樣的重點。在每個月的教學演示前,負責教學演示的教師先自行寫出教案初稿,再由學年教師共同修正,接著再與主任、校長討論定稿後,由學年老師依教學規劃先行試教,教學後,立即告知尚未教學的教師:流程是否順暢?提問是否精準?學生的討論狀況等…做為下堂課教學者參考,直到教學觀摩結束,也針對該節的學生學習狀況進行議課。為了設計更能引發「學生如何學」的教案,學年老師花很長的時間備課,進行課程討論,康橋的教師如果沒有強烈的教學熱忱,不會如此甘之如飴。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