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聲的謝謝,

表達出我們對您的愛,

謝謝您無私的付出,

才有我們的成長,

願天下的媽媽,

文章標籤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千言萬語,都無法表達出對您的感謝,

只能用這小小的卡片,

輕描淡寫出心中的萬分情感,

繪出對您的愛,

媽咪,母親節快樂~

文章標籤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愛的媽咪:

謝謝您每天幫我跟爸比煮好吃的飯、照顧我們,

謝謝您每天幫我看我的功課,

您就像太陽一樣,謝謝您~

 

文章標籤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Z4A7333

撰文/自然科任林秀珍老師

    三年前,從我踏進入康橋第一天開始,最讓我感到具有挑戰與壓力的便是「活化教學」這件事。光是第一次嘗試寫出一堂課的四個學習階段,更必須從學生的思考角度出發的教案,與以往從教師教學角度出發的教案有相當大的不同,就讓我費盡心思。

    活化教學是須根據學生學習的思考脈絡設計完全屬於孩子們為主體的教學。在教學中的「我」~教師,只是一位為孩子們穿針引線的引導者,透過提問~聆聽~討論中,擔任串連的角色。記得剛開始時,我無法放手,總是擔心學生學不夠學不好……。幾年來磨練,我漸漸懂得如何學習「放手」,學習「聆聽」孩子們的說法,學習「相信」孩子們能透過同儕對話、師生討論中,能學習到課程知識。甚至有更多的時候,孩子們的發表中發現,這樣的教學,竟然可以讓孩子學到更多更廣,同時最讓我感到興奮的是孩子的學習態度與專注的眼神,這是我以前從沒有的經驗……

    以往在教學中,總是會擔心孩子無法完成實驗或觀察到正確的結果,於是整堂課下來,就是老師~我,一個人努力的講解、拼命的說明,唯恐孩子沒學好,似乎也不太注意到孩子們到底有沒有聽進去,總之,自己不斷的在重複學生應該學習的內容,漸漸的老師疲累了、聲音沙啞了,而孩子們也總是被動的聆聽老師的聲音在學習……。在這幾年受到活化教學的影響,以及觀摩到不同領域教師們的教學方法,我開始體悟了……放慢腳步、學習等待、聆聽想法,試著讓孩子們自己說說看,於是,在課堂當中,我開始提醒自己「說話少一點」、「耳朵張大點」、「讓孩子們試試看」,雖然教學內容少了些,但是令我感到訝異的是,當老師的說話變少之後,與孩子們之間的討論卻變多了,當我仔細聆聽孩子們互相討論的內容時,更發現原來孩子們的觀點超過原本老師的預設結果。漸漸的嘗試「放手」與「聆聽」,開始學習「簡要」自己的話語,學習在學生問題產生後能夠精確的「再提問」,在孩子們的討論發表中能完整的「串連」孩子們的想法,最後不但能完成本節課孩子們學習到的課程內容,還增加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甚而延伸到下課還在談。

文章標籤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Z4A7613  

撰文/小學部自然老師賴明遠

回想八年前當我剛進康橋教書,自然領域團隊老師在實施教學前的備課討論會議,是以兩個方向為主。一是針對康軒自然課本和習作的使用建議、錯誤檢核和意見回饋,老師們透過每週的自然會議,將當週的自然與生活科技3-6年級教材使用情況做一個通盤的討論,再融合老師們的教學經驗,希望將康軒教材改進成爲全國自然老師最喜歡且最信任的教科書品牌。另一則是針對教案的設計與教學觀摩,教案設計方面大多採取「教學活動單元」爲主題來設計課程,並搭配九年一貫的「分段能力指標」作為教學目標。老師們在開會的時候可以集思廣益蒐集這個主題的教材、教法、教學策略、評量策略等。全部集合在一起,形成一般所謂資料庫的概念,讓每位教學者教到這個主題的時候,可以從資料庫提取自己在教學上想要使用的教學素材,並且加以增刪、修改、裁剪成爲適合自己的「教學活動單元」教案。至於教學演示則是每學期由領域推派一位老師擔任,教完之後再由主任、組長、領域老師和康軒伙伴共用給予肯定與建議的回饋。經歷了三年的磨練,利用每年教學演示的機會,讓我對於自然領域的知識更為充實,對於高年級的教材更為精熟。

從五年前開始,康橋積極推動活化教學。在校長和主任的帶領下,確實從孩子的學習角度設計課程,盡量讓孩子思考、摸索、討論、聆聽、再思考而得到問題的解答。因此在教案格式和老師備課上有非常大幅度的修正,如此一來才能真正符合教育部課程綱要上指出的:學習領域為學生學習之主要內容,而非學科名稱而已。

為了這些改變,每位自然老師都要揚棄舊有固我的思維,例如:傳統教學非常注重老師如何教授大量的學科知識給孩子,尤其希望將自己畢生的功力全部灌頂傳授給孩子,當台上老師口沫橫飛時,殊不知台下學生獲得多少?這些知識可以記得多久?例如:傳統老師依照自己的教學流程來編寫教案,完全忽略掉孩子的學習流程,沒有去引導他(她)們如何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子的教學實在是非常可惜。

文章標籤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Z4A7117  

撰文/小學部吳品枋老師

藝術不只是閒情逸致下的玩意兒,其所影響的範圍超乎想像。而小學階段的藝術教育,除了發掘具藝術天份的孩子外,更重要的是培育我們的孩子具備帶得走的藝術能力,從參與藝術創作與表演活動中獲得愉悅、享受和滿足,以及對藝術的終身興趣。

    過去的藝術教學,著重於技巧的開發,畫的像不像,美不美,吹得順不順,唱得好不好,是傳統的思維,然而,藝術領域是主觀的且沒有標準答案,美感會因個人感官而有不同感受。所以近年來,藝文團隊在設計課程上,特重視透過「鑑賞」、「仿作」到「創作」,有步驟的開發孩子的技巧,提升對美的認識。

教室裡,我們期望營造歡愉放鬆的氛圍,目的在解放孩子們的壓力與束縛,老師提供情境,技巧性地提問,引導孩子學習如何深入欣賞,藉由一些視覺與聽覺的刺激,師生經由一問一答的方式腦力激盪激發聯想的創意,產生多元的思維。例如:在一幅畫中有小船、樹枝、人、雲朵、岩石…等,但畫面中間是否有暗藏玄機的倒影呢?孩子開始靜靜地專注凝視,終於這幅畫啟動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天鵝的倒影居然可以變成大象!當孩子從鑑賞中得知天鵝倒影變成大象的關鍵後,接下來要掌握畫中的創意,將倒影進行聯想,進而進行創作。從鑑賞到實際創作中,我們重視孩子的理解、思考的脈絡、溝通技巧到聯想的創意,課程設計不僅希望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更是突破原本制式的想法,讓孩子享受創意的樂趣,為生活增添更多趣味。當孩子一旦停下步伐依循老師的引導理清脈絡,處處皆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