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李萬吉

全文出處/中時電子

    在前陣子的媒體上看到兩則與數學教育相關的報導,一則是李家同教授說數學生活化害死許多學生,批評為了讓數學與生活結合,數學題目字數過長,讓許多學生看到題目就害怕,甚至認為中小學不需要談翻轉教育,到博士班再說吧!

    另一則報導則是有關新北市中正國中的數學老師,因為自己國中時期很害怕數學,花了20年整理出一套「生活化數學」的教材,希望讓學生更有信心認識數學,突破對數學的瓶頸,進而提昇學習數學的意願。

    李教授長期關注偏鄉或弱勢學童的學習,看到不少數學的低學習成就現象,可能認為應透過更多練習和教導,來加強基礎的數學學習;葉老師則從自身經驗出發,希望在從教學方法上突破學生對數學的恐懼。

    兩者或許對「數學生活化」的學習方式有不同想法,但有個共同的觀點,就是一旦對數學產生畏懼,就很難學好數學。

    這是顯然易懂的道理,不僅對數學如此,對任何科目的學習都是。老師要讓學生喜歡每個科目的學習或許過度理想,但至少應該做到讓學生「不害怕」或者「不討厭」學習。

    光就這點其實已經不容易,因為每個學生的天份、興趣、學習能力、理解方式都不太一樣,而過去絕大多數的科目教學,是把所有學生假設成具備相同能力,以相同的教材、進度、方法和評量標準來教學。甚至為了滿足少數學生升學考試的績效,教導偏難偏深的內容,罔顧多數學生的挫敗。這也是何以學生花很多時間在學數學,卻越來越討厭數學的重要因素。

    要提昇學習成效,不管用什麼方法,都必須符合學習者的需求與條件,減少學習的不安,累積足夠的學習成就,促使其願意接受更多的學習挑戰,這也就是適性教學的基本精神。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康橋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llo KCIS 的頭像
    Hello KCIS

    Hello KCIS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