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年級的自然課上,老師拿出了小風車,用力的一吹,風扇開始轉動,風扇後的LED燈泡竟然亮了起來,可是小風車上沒有電池也沒有接電,燈是如何發亮的呢?
「風力發電!」孩子們很快的就說出了答案。
沒錯,風扇在轉動後產生了電,但是要如何讓燈泡能夠持續的發亮呢?老師發下小風車請兩人為一小組,互相研究討論。並且將親身實驗後的方法寫在小白板上。
孩子們在不斷嚐試、努力讓風車不要停下來之後,得到了以下的結論:「要用力的吹」、「要一直吹」、「要正對著扇葉直直吹」。看來大家的發現都差不多喔!老師將大家的答案歸納為:
1. 風要強
2. 風要不中斷
3. 風向要集中
接著,老師播放了一段影片,內容是目前臺灣使用風力發電的狀況,讓孩子們對於剛剛吹動風扇使LED燈發亮的過程和風力發電廠做了連結。發電的原理是一樣的,那所需具備的條件是否也類似呢?小朋友既然知道了在什麼條件之下可以持續讓手中的風車轉動發電,那在什麼樣的地方適合蓋風力發電廠呢?
孩子的小組討論再度展開,天馬行空的創意令人佩服。有人說海邊、有人說高山上,還有峽谷、草原、沙灘等等的答案紛紛出籠。問問孩子們為什麼選這些地方呢?「因為風力發電須要有強風不間斷的吹,所以要在有強風吹的地方。」「因為要在沒有被阻擋的地方才會有適合發電的強風,所以要在空曠的地方。」孩子們思考的方向都正確了,老師統整出各組的想法:
1. 這些地方必須常有強風吹。
2. 風集中且穩定。
3. 不被阻擋的地方。
最後,老師要同學們自己想想看,如果你可以決定一個風力發電廠設立的地點;你想把它設在怎麼樣的地方?「苗栗的海邊」、「新竹的空曠之處」…。在經過了之前的討論和觀念的釐清,以及讓孩子們親手做實驗之後,大家對於風力發電都有正確的思考方向。
課堂上我們運用了共同學習法幫助孩子透過討論的過程,互相交流學習。老師在統整大家的想法後請同學回歸個人的思考探究,再給予個別的指導,如此反覆的操作之下,每個孩子都對課程內容有所了解,並且能夠獨立創作發表自己的作品,而這就是我們要給孩子的「帶得走的能力」。
相關文章推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