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在課堂上的知識來源只能從課本中獲得嗎?雖然,書本可以帶著孩子認識全世界,但是,在上完了這一課,他們真的了解文中所描述的當地生活情況?單單透過文字的描寫和幾張照片,他們能夠體會當地人們不同與我們的作息方式嗎?
這堂英文課,六年級的孩子們正在上「LIVING DOWN UNDER」這一課,課文中介紹的是位於南澳洲偏北的Coober Pedy這個地方,當地的兩大特色一是盛產蛋白石(opal),二是「地下屋」(dugouts,即挖在地下的洞穴)。Opal是一種矽酸鹽礦物,為澳洲的國石,全世界有97%的蛋白石由澳洲出產,其中Coober Pedy又佔大宗,為著名的蛋白石產地,也讓它頗具名氣,吸引各國人士前來開採。「Coober Pedy」的地名是源自於原住民語kupa-piti,意思是白人洞穴(whitemans hole)或水坑(waterhole),這裡有典型的沙漠氣候,夏季溫度會超過40度,乾燥又炎熱,但冬季夜晚又很冷,為了因應嚴酷的天然環境,逐漸發展出地下洞穴屋,冬暖夏涼正好適合這裡的天候,Coober Pedy也有了地底城的稱號。
同學透過課文知道這個地方的居民,大約有3,500人是住在地底下的。為了讓孩子們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刻的體認,老師聯繫到澳洲Coober Pedy這個地方,透過網路和當地一間博物館的擁有者Mr. Nick Troisi對話。
有機會親自採訪到課文當中的人、事、物,同學們顯得相當興奮,不過,這事前的準備工作可是不能少的。大家在熟讀了課文之後,將想要發問的問題全都寫在小紙條上,當視訊連上線後,大家迫不及待的舉手發問,對於當地人們住在地底下的生活情況,甚至對Mr. Nick Troisi及他的博物館也都有著滿滿的好奇心。
在課文中,同學看到了「Opal」的照片及介紹,但是大家還是對它非常好奇,於是Mr. Nick Troisi要大家等他兩分鐘,當他再出現在螢幕上時,手上拿了兩塊藍黑色的礦石,讓同學忍不住大喊:「哇!好漂亮喔!」
隨著科技的進歩,孩子們能夠認識到的世界更寬廣了,不過只出現在書本上的單向知識來源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慾,他們更想要的是跳出書本的框架直接和世界對話,而老師,則是引領他們與知識接軌的推手,讓孩子與世界零距離互動。
相關文章推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