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國文課要上中國歷史?其實在我們徜徉於極富意涵、優美涵義的古文裡時,每字每句都帶有每個年代的歷史背景及意義,而這些若是能先了解、感受這浩瀚的歷史過程,在學習古文上就更能理解及感受。所以為使國中新鮮人能夠在短時間內,把未來國、高中國文課程裡「文史不分家」的基礎先行建立,學校特別在暑假先修課程裡安排了兩週14堂課,讓這些秀岡新鮮人「學歷史」。
協同合作 帶給孩子不同的課程感受
由國文老師上歷史課?這發想一提出,國文老師們都躍躍欲試,因為大家都希望可以讓孩子們建立起文學史觀,這樣對於學生的學習及老師的教學上都有莫大的助益。國文領域召集人 夏明珍老師說:「我們透過大家的集思廣益後,由郭庭豪老師領軍,帶領大家從編纂講義開始,一步步構思出這一門課程的內容,以有效的分工與統合,協同合作,期望帶給每位孩子一個不同的課程感受。」
而為讓孩子們可以體驗不同的上課模式,老師們又開始集思廣益了,大家利用各種能聚在一起的時間,討論著該如何用10堂課的時間,說完各朝各代的故事。在不斷的腦力激盪下,終於有了這次『康橋歷史博物館』的上課模式,由劉聖德老師提出的以歷史博物館的方式來活化整體課程,所以利用十間教室串起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再透過郭庭豪老師提出的時空旅行的想法,讓學生在每間教室裡做各個朝代的體驗。
既然是康橋歷史博物館,為讓學生真的有徜徉歷史中的真實感受,老師們又開始集思廣益,所以在空間的佈置上就以博物館的形式呈現,由負責課程的十位老師來佈置自己的授課教室,從遠古至商的郭庭豪老師、西周至春秋戰國的劉聖德老師、秦漢的李昱穎老師、三國的劉邁起老師、魏晉南北朝的鍾佳樺老師、隋唐的張韶祁老師、宋代的黃世豪老師、元代的黃雅婷老師、明代的梁依琪老師和清代的林青蓉老師,每一位老師都費盡心思,期望讓這群新鮮人都有一場新奇且豐富的歷史洗禮。
預習學習 強調團隊合作
另外,為讓同學可以在課餘時間先行預習,老師們分工整理了三百多則文史典故和成語故事,讓同學們在e-learning系統上自主學習,老師們每天會在佈告上做成一根根的紙簽,讓同學利用下課時間抽籤搶答,答對者可以讓小組在最後評比上加分,讓同學們不僅可以學習到文史知識外,還能注重團隊精神,讓小組及班級同學的感情更緊密。
反思回饋,讓學習更紮根
經過了十堂課的學習,同學們都學到了很多,為了讓大家能將在課堂上的所見所聞,經過吸收和消化,即時的眼到、心到、手到,老師們利用了兩堂課的時間,讓同學們反思,將課堂中的學習融入小組成員的想像並加以呈現,繪製出屬於自己的歷史年表,再利用最後兩堂課的時間,展現出來,並分享對歷史的認識,共同的反思與回饋。
經過了這一連串的課程學習後,同學們都異口同聲的說:「原本都不是很喜歡、很認識歷史,但經過了這麼有趣的上課方式及同學間的相互合作,發現對歷史課程改觀了,歷史課真的好有趣喔,也覺得歷史變的好簡單。」佳樺老師也回饋給同學:「大家都很認真、用心去做,真的很棒。」
每一種課程,只要用心,就能創造出不同的風景,只要團隊合作,就能發揮出最大的效能,孩子們就能得到不同以往的收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