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
四年級雅婷老師說,「時間是生活必經的量。生活中處處充滿了計量時間的工具和時刻表,小學教育重視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的融合。舉孩子透過問題情境的設計,讓孩子理解時間與時刻的差別;敘述與數量的不同時間計算的借位,60進位的概念。」
第一題請問,上午10時到下午1時經過了多少時間,可能的解題方法。或許您會想這不是再簡單不過了嗎?其實答案就是13-10=3(小時),這麼簡單。
但是孩子們在四人小組的分組討論中,找到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法,舉例來說:可以撥動時鐘,觀察長針總共轉了幾圈;也可以畫出時鐘的圓面圖來計算總共有幾格;也有人畫出長軸來尋求答案,長軸-是孩子用數線圖的方式表示兩時刻相減所得到的時間量;此外,也有孩子運用分段的算法(先算10時到12時是經過2小時、再算出12時到下午1時是經過1小時,所以應該是2+1=3,答案是3小時)。當然也有同學已經發現只要13減去10就可以得到答案。
第二題請問,明天校外教學上午8:50出發前往客家文物館,下午4:20返回學校,總共花了多少時間呢?
從第一題的經驗得知,我們已經知道透過計算可以最快獲得答案。所以就會需要借位、60進位的先備知識。再回歸基本面去驗證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
課堂中所有的數字與題目都是透過校長、主任、學年師長們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縝密思考後的結果,求的是讓孩子聚焦在思考的過程與流程,而不一定是題目的陷阱或難度。
尊重,耐心等待
信任孩子們的天性,是所有教學的希望所在,因為我們對多樣化、差異化的包容與體貼,就可以看到孩子在探索未知時,眼中那深邃充滿好奇心的光芒。回歸到教學的基本面,從他們的身上找回可貴的學習本質,師長們以經驗與理解,站在孩子的高度觀察,不用焦急地催促,孩子其實比我們所想像的還要溫柔、充滿創意。所以,大人們,先放下我們的自以為是,留一點空間與時間去等待,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如同這一堂教授「時間」的課程,將抽象概念融入實體操作,結合生活經驗,於是發展出紮實的小學課程。
也為了這樣重視思考過程的課程設計,提供空間的同時,我們必須教會孩子「尊重,耐心等待」,若孩子只習慣於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學習模式,不僅扼殺創意更揠苗助長,康橋的孩子們已經在課堂中學會聆聽與尊重,熟悉分組討論、站上講台面對全班的教學模式。
每一個父母師長,都要有一雙懂得欣賞的眼睛。教育的藝術必須對未來的計畫為其基礎。教孩子的時候,要記得我們教育他們並不是為了適應現在的生活,而是讓他們適應未來更好的狀態下生活。如果父母師長能夠為人類較好的願景來教育孩子,這個世界真的會因此走向美好。未來,孩子們終將遺忘這一堂課到底是算過什麼樣的題目,但會將永遠留住這思考、引導的能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