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李萬吉
全文出處/中時電子報
前2周新聞報導教育部打算規畫利用暑假實施所謂的「第三學期」課程,想作為補救教學或多元學習使用,此案雖還在規畫階段,無論是否可行,教育部能夠對課程有新的思維,是值得肯定的。
從學生的成長發展來看,學習應該是持續且多元的,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針對不同目的,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平常學期中的學習多集中在學科知識,且有較多的課業或考試壓力,沉重而無趣的學習讓多數學生期待著放寒暑假來「好好放鬆」。
然而到了寒暑假,若沒有特別安排或要求,除了少數樂於主動學習以外,相信大部分學生會把時間浪費在過多的睡眠、上網、電視和其他娛樂上,其實相當可惜。
家長們通常不願意孩子虛度光陰,除了學校輔導課以外,能力許可的會設法安排孩子參加營隊、補習班、才藝班等各種學習活動,但對於較偏鄉或弱勢家庭的孩子而言,並不見得能獲得這些學習機會,更糟的還可能因家長無力照顧,而在寒暑假時間沾染壞習慣或發生意外。
孩子其實不會討厭上學,他們討厭的是學校所安排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如果能透過學校妥適的規畫,利用暑假提供更多樣的學習活動,無論是知識的探索、才藝的練習、體能的加強或文化的體驗,只要課程設計得好,教學方式夠生動活潑,又可以和好朋友一起互動,對多數學生來說,應會比每天待在家來得有意思。
至於經費、師資和課程設計問題,除了尋求外部資源外,其實可以思考採用區域合作模式,分別設計不同主題的課程,讓學生跨校選擇。老師可因此增加校際交流和專業成長的機會,說不定還能因教學內容的轉換,重新找到教學樂趣和熱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