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校長說:「許多成人不斷在用自己的偏見扼殺孩子的美質,他們自己卻一點兒都不知道。」
●緣起
以孩子為出發點的新學力觀,一直是教育努力的方向,十二年國教政策推行,讓國中生從被基測綁架的困境中解套,孩子有更多學習選擇權,教學現場也應隨之改變,問題是怎麼做?青山校區許銘欽校長以領導小學進行學習革命的經驗,與國高中老師們進行一場腦力激盪,暢談課程再造的理念與實踐。
●原動力
之~孩子的未來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這樣的話:
你對孩子怎樣描述,他們就怎樣以你描述的樣子成長。你說他是個無賴,他就會慢慢變得像個無賴;你說他聰明,他就可能真的變得十分聰明。
以此開場,許校長特別向老師們呼籲,「不要替孩子決定未來!」大人常用自己的所知評斷孩子的未來,卻忽略無論是過去或現在的行為表現,都只是依據教授的部分做評量,無法評量的空白保留著無限可能。既然孩子的可塑性無窮,便該正視學生個別差異的存在,教師應從學生學習角度去思考教學如何進行,讓孩子主動學習、愛上學習。
學生來學校做什麼?
學習的歷程加上生活,就是一部人生的成長史,個人在校內的所知所學,在在影響成長的觀點與生涯的規畫,所以學校應該把學習的選擇權還給學生,有選擇才會思考,有思考才能主動學習,透過學習,累積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這就是學生來學校的目的。
之~家長的期待
我們的中學教育特色在哪裡?
首先,我們要先正視現行教育體制的缺陷,所以體制外的森林小學、自學被政府承認,每位家長對教育的期許或許不盡然相同,但想必都同意課程應從僵化的思考與桎梏中跳脫出來,希望學生不是為了接受反覆練習來上學。發展有感特色課程、活化課程我們已經在做,但未來要更朝向系統化、更有明確目標的方向進行,就必須在老師的教育共識才有改造基礎,凝聚共識才能往前走。
之~老師的角色
傳統教學由教師主導,教為主,這就是台灣教育的迷思,教得太多,造成老師的優越感,學生的自卑感。(許校長舉一個例子說明:有的老師會說「這句重點畫起來,不聽我的會後悔!」老師越主動,學生只會越被動,如果重點與答案都等著別人告訴你,離開學校後進入眾生百態的社會,又能期待誰給你標準答案?)
充足的知識在21世紀已顯不足,在三秒鐘就能google到標準答案的世界裡,我們要培養的不是反覆訓練熟悉技巧的解題人,而是擁有選擇權,能從關心的議題中了解原理、具有完整學習歷程並能樂在其中的出題者,這就是新學力觀的核心價值。
我們可以這樣做
Step1 學習階段化
九年一貫只是教材創新,要突破就要在教法上跟著創新。傳統教案是老師主導下的片斷思考,學習步驟是不連貫的,學生得到的是一個抽像、零散的印象,造成思考斷層,無法進入學習情境。創新的教案將教學活動設計變成教學流程,在這個學習階段中,透過導入、掌握、面對與表現等步驟,提升思考位階,讓孩子的思考延續到下課、甚至延續到假日、延伸到對生涯相關的思考,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了解分數的概念,除了會選擇答案3/6,還能舉例說明1/2、4/5……
Step2 過程自主化
由老師直接給答案的學習無法持久,必須讓孩子獨立思考,擁有自主學習的空間,因為他們要應付的是明天以後未知的事。不過,許校長特別強調,自主不是全然放任,而是建立在基礎能力的根基上做計畫性的放任,否則全然不設限,你反而抓不到重點,「就像倒車時若兩邊有車,雖然要小心翼翼卻能更抓到角度,一次兩次就會成功;反而在空曠的停車場,倒車三、四次還不見得精準地停在車格中。」許校長獨有的倒車理論,從現場的笑聲中,博得一致的認同。
此外,教案的設計要讓孩子「容易自己找到答案」,有成就感就不會從學習中逃走,透過每一個環環相扣的情境連結,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像連續劇之所以受觀眾喜愛,因為它滿足觀眾對劇情的期待,有期待才有繼續追隨的意念與動力。
討論教案,回歸課堂教學才是重點
教師在課程改革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教師站在教學現場的第一線,許多現實狀況不是專家的教育理論可以一言以蔽之,談課程改革還是要回歸課堂教學才是重點,學校的行政團隊與教師的專業養成是相輔相成的,這也是許校長對中學教育的期許:
以學校課程的整體發展帶動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
以教師群組的專業成長完成學校課程的整體發展
●圓夢
中學教育,從填鴨式的反覆練習,到適性適才的自主學習,更進一步提升為讓學生擁有選擇權的多元學習,儘管國高中仍存在升學壓力,也有老師憂心活化教學可能造成進度的拖延等問題,許校長仍樂觀的表示:走看看就會知道!中小學的教學原理相同,從日本百來所學校的取經之行,許校長看到台灣中學教育的改革希望。「如果不試試看,我們又怎麼知道不會成功?」
~寫在最後
許校長的分享結束後,我和中學老師聊了許久,對於課程再造計畫我們樂觀看待。雖然學科與升學壓力的掛勾仍無法完全解套,家長的觀念也必須經過不斷調適,但這堂中學教育的震撼課讓課程改革的共識扎根、發芽,很快就能遍地開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