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時電子報:好的政策調整 不要等待
許多人認為台灣的教育政策「一直在改」,總認為這一、二十年來不斷提出各種新的教育政策,讓老師、家長和學生無所適從。到後來只要有新的教育政策提出,就被質疑「又把學生當白老鼠」,接續的批評與抗拒排山倒海而來,以致多數教改政策都難以達到預期成效。
有些新措施或新思維,只要本質是進步且理想的,就值得積極推動,然而一放進台灣的「升學壓力鍋」,往往就變了調。經社會各界、媒體一陣批判,又是對弱勢不公平,又是對特定族群不公平,一切都得求取公平,把「公平」無限上綱,最後當然無解。
例如,原本只應作為基本學力鑑定的國中基測,被當做高中入學唯一錄取標準後,成了國中孩子的夢魘;原本應該要求的體能標準和受鼓勵的志工服務,又被批評是找學生麻煩;台北市希望在特色招生引進「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題型,立刻引起一群家長反彈,只因他們覺得還沒準備好,會影響公平性。
面對升學競爭,許多明知是對的、應該做的事情,卻因為擔心影響考生「權益」,而遭到封殺或打折。而他們擔憂的「權益」,並非學習品質,而是「錄取名校」的機會。多年下來,政府和學校為了保障少數學生的錄取名校權益,卻犧牲多數學生該有的「多元學習權益」,這是台灣教育改革的悲哀。
如同林福來教授所說:「一定得有個開始,若是往好的方向,應該越早越好!」若家長只抱著「這改革很好,但等我的孩子考完再說」的心態,我們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孩子的青春持續埋沒在考卷堆裡,逐漸喪失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