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時電子報:期待消除科學教育M型社會
近年來台灣學生每年在國際科學奧林匹亞或科展的競賽成績都非常耀眼,有些領域更是年年奪金,常讓其他國家稱許我們的科學教育成功。然而,我們卻常看到國內學者在憂心我們的基礎科學教育逐漸崩落。新任教育部長蔣偉寧也表示我們除了拔尖以外,還要更努力做好科學教育的打底,這或許是蔣部長過去在科學領域任教時有感而發,卻也點出國內科學教育的問題!
前陣子朋友在臉書上分享參加國際科展頒獎典禮的感慨,外國學生無論有無得獎,臉上總是帶著收穫滿滿的笑容,而台灣一些學生即使得獎,卻因不是最期望的一等獎而失望流淚,似乎一切努力就只為了一個獎牌、頭銜,完全忘了自己在過程中獲得的知識與寶貴經驗,更忘了當初對科學探究的喜愛與初衷,難怪有學者會質疑台灣這種推動科展的模式是否正確?
教育界常陷入一種迷思,覺得頂端的成績好,代表基層的程度也不會太差。結果把重心放在「挑選」出菁英,然後投入更多資源「指導」他們,好讓他們在國際舞台中為國爭光。至於多數學生,尤其是國高中生,還是得回到枯燥艱深的課本和測驗卷上,甚至連基本的實驗課程都被忽略。結果讓更多孩子離科學越來越遠,於是科學教育的M型社會漸漸形成。
現今的奇怪現象是,學校的自然學科讓許多孩子厭惡,而坊間各種科學營卻讓孩子趨之若鶩。期待十二年國教實施後,中小學的科學教育能更具親和力,尤其要結合生活經驗,重視實驗課程,讓孩子感受科學的魅力,才能對科學保持興趣與好奇,更讓科學教育的基礎更扎實。
相關連結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