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1041521053618.jfif

2019年,康橋秀岡校區3名當時11年級的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將「番薯皮應用在生物塑料」的研究成果發表至哈佛大學所支持的美國期刊獲刊登

 

創校於2002年的康橋國際學校,是台灣從幼兒園至12年級一貫學制以雙語教學著名的國際學校先行者,對於當前成為台灣教育主流的國際教育與雙語教學,即將滿20年的康橋開創出什麼樣的教育模式與經驗,而深受家長信任?面對108課綱、疫情與高階人才荒,康橋有何應變?

2030雙語國家怎麼行?

這回封面故事主題專訪,我們走入康橋系統最早創辦的秀岡校區。以雙語教學辦校的康橋,在校內已發展出成熟而卓有成效的教學模式與豐富的經驗,面對政府提出以2030年為目標、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的政策,校長徐文淞直言,「方向正確,執行困難」!

他看見哪些困難呢?首先在於師資,從現有的師資去培訓不足以支應雙語教學,而外師人數又有限,在有限的前提下施行1周2小時的英語教學,效果有限;二是「雙語不僅是上上英語課,把英語當學科」,應是把英語當工具,去學各學科。

2021041521133209.jpg

康橋國際學校秀岡校區校長徐文淞認為,應把英語當工具,去學各學科。

 

對於前項,他建議利用師大、台師大等教育機構成立英語師資專班,從大學階段即培育英語師資;後項國發會提出的「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中,除了中小學英語課採全英語教學外,推動中小學部分領域或學科,及高職專業群科採英語授課。資源中心主任吳浩銘則進一步指出教育現場面臨的難題,「學生英語能力不等,如何進行教學?若不能作英語分級,英語授課將淪為體驗式教學」。

目前於新店、林口、內湖及新竹有7個校區的康橋國際學校,學生總數約8千人,為全台國際學校規模最大的一所,施行雙語教學近20年,發展出哪些教學模式可作為雙語國家政策下教育領域的借鏡呢?

2021041521155010.jpg

康橋老師用英語上藝能課。

 

康橋經驗 依英語能力分級

康橋從國小到高中的英文課,會依照教學需要和學生英文程度差異的狀況,將各年級英文課程規劃為2-4個等級,國高中階段學生還可依自身條件和,需求,選修不同難度的英文課程。

國際部教務主任張雅欣說明,學生英語能力的分級,來自入學時的測驗,及開學之後做一些外部測驗,包括線上閱讀測驗、寫作等,以確定其英語程度;此外還有閱讀平台系統,每周安排閱讀進度,系統並給出分數;以及每學期透過聽、說、讀、寫測出英語能力。綜合這些多元的檢測方式,在每學期末評估下一學期學生的英語程度該上調還是下修。

吳浩銘透露,創校時,最初將學生英語能力分成12級,因學生都是新來乍到,英語落差很大,後來的小學生大多從幼兒園升上來,程度差不多,而分級愈漸縮減。「靠著英語分級教學,讓學生的英語程度很快提升到一定的水準,達到可用英語學習的程度」,才能落實用英語授課。

 

徐文淞:英語只是工具,讓孩子去享受各學科的學習樂趣。

 

實作教育鼓勵創意 番薯皮研究登國際期刊

2019年在哈佛大學支持的美國期刊《Journal of  Emerging Investigators》上,出現一篇來自康橋秀岡校區的3名11年級生的研究「番薯皮應用在生物塑料」!後來其中一位學生還申請到美國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的留學名額,並獲得1千萬獎學金。

這是每周四到中研院或台科大等做實驗、研究的一門課,藉此可增加學生探究實作的學習資源,也拓展他們的學習視野。康橋還利用創客課程,例如去安養院看爺爺奶奶做復健,回來思考如何運用所學做出讓老人家願意積極復健的器材與遊戲,整個學習著重創意發想與設計、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技術的訓練,凸顯校園裡鼓勵學生的創意與跨域學習。

2021041521190326.jfif

帶學生去台大、台科大等實驗室參觀。

因為少子化,辦學勢必要走差異化,康橋從創校之初就訂下國際化的目標,採雙語教學,是同質性學校的先行者。雖然於國小與國中雙語班皆依教育部課綱授課,然而辦校精神與一般公立學校大不同,充滿先行者的實驗精神。

張雅欣說起先前設計的「埃及曆法」課,結合社會與數學領域,在老師完整備課之後,到了教學現場,卻發現學生的數學能力尚未達到學曆法的程度,立刻調整移到下學期。由此可見康橋貫徹的實驗精神,而家長學生對該校辦學的信任也可見一斑。

這樣的信任並非憑空而來,康橋相當重視親師溝通,入學時父母也要一併面試,每學期有班親會,班導與科任老師分別設攤讓家長來一一面談;此外,每學期安排3-4次咖啡時間,進行親師溝通。

2021041521095273.jpg

共同備課+跨域教學 康橋先行

教育部的108課綱施行之際,衝擊國內大部分教師原有的教學模式,而康橋卻老神在在,毫無擔心,因為「素養」是該校向來所著重,並非僅關注學科知識的學習,張雅欣認為一部分來自外師的影響,因為他們就是這樣學習養成的;且早在6、7年前已展開共同備課、跨領域合作的模式。實際如何進行呢?

首先,在課表上排出可讓老師們共同討論的時間,其次訂出共同性準則規範,經過很長的時間備課,達到各教師教給學生的內容是一樣的,又能保有各自的教學風格特色。張雅欣表示,每一年的教學都要精進,「跨領域教學也必須建立在共同備課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學校建立「課程地圖系統平台」,讓所有老師把備課內容上傳,持續累積,各科的教師可在平台上搜尋關鍵字,不同科別的教師藉此串聯,討論出雛形後,逐步完備課程,例如數學科教幾何,與自然科合作設計出計算橋梁耐重的課程。

共同備課之下,從過去單元式授課,轉變為主題式教學,對康橋來說,課程是一直在發展的。

鼓勵探索志向 做學生的後盾

由於未來的世界難以預測,許多知識資訊在網路上就可獲得,有些可能在學生踏出校門就過時了,因此康橋不僅在基礎知識上打地基,更鼓勵孩子盡早探索興趣志向,每年舉辦職涯探索日,讓國高中生的孩子選擇3-4種職業進行認識,愈早確認志趣,愈能充分的學習與準備。吳浩銘指出,「志向探索、多元能力養成,以及創新應變能力,是我們能為孩子奠定面對未來的基礎」。

只要學生找到方向,康橋就會投入資源支援,包括訓練或其他的支持,針對特殊專長的學生,在課程學習上或加深、或加廣,若學校無法給予專業的培訓,可申請部分課程免修或公假,以利學生做專長的訓練。學校也因此培養出輕艇、鐵人3項、高爾夫、馬術、滑冰、擊劍等各式才華的選手,也成功幫助踢踏舞高手申請上哈佛大學。

國際教育教什麼?

國際教育如何進行呢?徐文淞直指培養「國際意識、國際視野」,康橋的雙語班採台灣課綱以國內升學為主,同步採取國外課綱的英語課程,不僅強化英文能力,也融入多元文化的學習;留學班則以留學為目標,引進IB和AP等國際課程,讓準備出國的學生即早適應國外教育的方式,留學時可快速適應,同時也訓練學生未來如何獨立生活,多方面為留學生活做預備。

除了正式課程外,學校也透過社團或其他活動,增進學生的國際意識,例如開設模擬聯合國(MUN)社團,讓學生比照聯合國正式會議的程序及探討國際議題,以創新思維解決問題;或是參與從芬蘭發起的全球線上環保聯盟(ENO),認養一塊土地,讓孩子透過植樹行動,實踐環保意識。

2021041521264509.jfif

學校開設MUN社團,協助學生每年籌辦2次模擬聯合國活動,此外,也帶領學生參加國外具規模的MUN,藉此增進學生全方面的語言能力,以及學習團隊合作與領導協調能力。

 

2021041521380160.jpg

參與從芬蘭發起的ENO,讓孩子透過植樹行動,養成環保意識。

 

張雅欣也提到,雖然重視國際化,中文的學習也不偏廢,即使是留學班也規劃每周5堂課,其中1堂引導學生認識台灣與中國文化,希望學生即使出國留學或工作,也不忘自己出身的台灣。

2021041521110514.jpg

前瞻未來教育趨勢

雖因新冠疫情的衝擊,康橋的國際教育旅行都暫停了,外籍教師返國來回也受到影響,而康橋也沒空等衝擊,已經將面對面教學的課程線上化,為停課的可能做預備,萬一發生了,只需花1、2天就可展開線上教學。

康橋的教育向來比家長學生預期的多想一步,比國內一般學校先行一步,已預見未來學習場域虛擬化的改變,鼓勵教師提升科技使用於教學的能力;同時也預見反全球化的衝擊,鼓勵學生「立足台灣,走向世界」。

如此前瞻視野與教育先行,培育出來的康橋學生,具備極佳的表達、應變、處理問題的能力。迎向巨變的下一世代,且看成竹在胸的康橋國際學校,如何發揮先行者的優勢與教育理念的精神,持續培育高素質的未來國際人才。

2021041521390932.jpg

秀岡校區國際部教務主任張雅欣(中)指出,「跨領域教學也必須建立在共同備課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右為校長徐文淞,左為資源中心主任吳浩銘。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1年3、4月號 231期 文/許佩玟 圖/黃國倉攝‧康橋國際學校提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llo KCIS 的頭像
    Hello KCIS

    Hello KCIS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