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一眼愛上台灣,就請您往那片山林裡走去。至多兩天的步行旅程,山林裡的五感體驗,那美麗的樹、變幻的雲、捉模不定的光,空氣裡的香,和那最後的獵人。

學校為八年級的孩子們規畫了一連串的「原住民文化的多元課程」就在前幾天完成了整個八年級同學們的表演課程。八年級劉聖德老師說。「孩子們真的很用心,小組間分工合作,除了找資料,確認資料的正確性,再將所負責的族群主題展現出來。」同學們在台上盡情地唱頌著原住民在祭典活動的歌曲,赤腳並圍成圓圈跳著舞。情緒,有時嚴肅、有時歡樂。八年級同學們在這一堂課程裡,必須初步理解原住民非文字的傳播方式,排灣族、魯凱族、雅美族的雕刻,泰雅族、卑南族、阿美族的編織、服飾,以及其他種種諸如黥面、紋身等表現,無一不承擔著原住民傳統社會的傳播責任。這些無聲的語言,配合言說、樂舞的傳統,生動有效地「書寫」了早期原住民的主體世界。

  老師們更用心地將文化課融入各族群、人際間的倫理位置、個人情感的抒發,往往就藉著自由填詞的吟唱、舞步及隊形的變化,從較為生動有趣的種種儀式(新年祭、祖靈祭、矮靈祭、射耳祭、戰祭、猴祭、飛魚祭)引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進而切入原民領域。

簡單明白卻深具震撼力的原民文化,從祭典、文學、故事中表露無遺,對天神萬物的寄託,是山林大地的崇敬,對祖先祖靈的景仰,和對獵人們狩獵前神聖莊嚴的祈禱,讓全場同學從祥和的吟唱聲中,似乎感受到那麼一點轉譯自自然的對話,能夠逐漸明白,「台灣,所發生的故事、共生的文化、所有的血淚、正義與不正義。」我想,「感謝國際部師長們在八年級孩子的文化課程中,規畫這一堂凌駕於實質知識意義之上的文化課程。」

台灣原住民面臨著人口、土地、語言、文化沒落崩解的危機,常被形容為「黃昏族群」。台灣的原住民族,各有語言卻無文字。人與人之間口耳相傳的故事,豈止只是故事,傳達的其實是人與自然,人與生命萬物的生存與永續的智慧,表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進退。秉持自然與循環的純樸神情,額頭上總是裝飾著汗水,木質的手工傢俱,來自天地日月的休養作息。在各種政治壓迫、背負著各種漢民族偏見下,用等同於天地般寬闊的心胸,超越限制而所衍生的詼諧性格。對許多人來說,台灣究竟有多少族?似乎一點都不重要。但是對原民來說,這是政治、歷史、血淚、傷痛下所必須用力繼續爭取的正名。如布農族詩人拓拔斯‧塔瑪匹瑪在《最後的獵人》,把心靈寄託在夢境,與排灣族詩人莫那能《美麗的稻穗》的文章,更證明了所有的正名,是如此得來不易。 

一篇由莫那能創作《美麗的稻穗》中的《百步蛇死了》似乎心痛地陳述著:
百步蛇死了,裝在透明的大藥瓶裡,
瓶邊立著「壯陽補腎」的字牌,
逗引著在煙花巷口徘徊的男人。
神話中的百步蛇死了,
牠的蛋曾是排灣族人信奉的祖先,
如今裝在透明的大藥瓶裡,
成為鼓動城市慾望的工具。
當男人喝下藥酒,
挺著虛壯的雄威深入巷內,
站在綠燈戶門口迎接他的,
竟是百步蛇的後裔……
一個排灣族的少女。

《如果你是山地人》

如果你是山地人
就無懼於暴風雨的凌虐
像高山一般地聳然矗立
迎接一切逆來的打擊

如果你是山地人
當命運失去了退路
就只剩下一線生機─
背山而戰

這堂文化課非常用心地,融入了多元主題、跨班級競賽、放進關於尊重、陳述了文化與歷史、也讓孩子們在有趣活潑的過程中,更加認識台灣的歷史痕跡、傷痛,音樂、故事、還有美好。也讓師長們看見下一代觀念翻轉的新希望。

DSC_1426DSC_1443DSC_1456DSC_1485DSC_1507DSC_1527DSC_1542DSC_1544DSC_1555DSC_1562DSC_1568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康橋 文化課程
    全站熱搜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