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教育議題為《時代》(Time)雜誌拿下兩座「國家雜誌獎」,同時身為母親的美國獨立記者瑞普立(Amada Ripley)在走訪了全球四大洲,近百所學校,採訪「國際學生評量計畫」前段班學生,找出聰明小孩的配方,發現聰明可以養成,只要多閱讀與聊天,就會變資優生。普瑞立說:「我很喜歡我採訪過的一個學生的說法:『聰明是師法他人(learning from others),』聰明是學習的成果。在現代的經濟環境,學習意味著以知識和技巧為基礎,同時持續吸收新資訊,然後連結新舊資訊,重新解讀、溝通且產生觀點。」
_MG_0550

 利用分享,引發思考,進而表達
    普瑞立認為:「很多國家的父母和老師認為,讓學生讀更多書、解更多的題目,功課多又難就是嚴謹,結果只是重複知識,做完好像跟這個世界、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不是嗎?反而不如只給學生三、五個問題,然後讓他們換角度思考,被迫找其餘的資訊並運用。因此這不是數量的問題,而是品質的問題;懂得控制難易度、運用知識轉化成讓學生思考的課題,才是有價值的課題。」
    因此,如何吸引學生多方閱讀、廣泛閱讀,並透過閱讀的主題再延伸去探索更多的議題,思考更多的內容,並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就很重要。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可以透過跟孩子講故事書的時候,每念到一個段落,就暫停下來問孩子:你覺得怎麼樣?剛開始,或許孩子抗拒思考或講不出來,因為他們習慣被動式閱讀,但如果父母堅持下去,每到一個階段停下來問問:這時候小豬可以怎麼做呢?終究他們會開始想,並發現自己在故事裡面有角色,便會習慣參與及思考。

DSC05179 我們教導孩子怎麼吃,而非給孩子魚吃
    在學校時,就可以透過課程設計來幫助孩子閱讀跟思考。教導“區域文學”的徐韶君老師說:「在課程的設計上,我們期望是教導孩子怎麼吃,而非給孩子魚吃,所以透過不同區域的文學內容,讓孩子多方閱讀,學習各種不同的文體及議題,然後再利用開放性的議題,在課後讓同學去思考及準備各種不同的資訊,學習到更多課堂或文本所學習不到的東西。最後,我們透過課堂上的發表分享,讓這些不同的議題、大家不同的思考,全班同學都可以吸收、思考、判斷,最後產生觀點,這是在傳統的教學環境裡所無法得到的。」
    記得,這一天同學們在區域文學的課程裡剛好閱讀到朱天心所著的《袋鼠族物語》,在課後,每個同學都熱烈討論著老師給與的課本內容議題,並透過老師給與的相關文章,分組探討了“台灣有關婦女權益的法律有哪些?”,看著同學們在台上侃侃而談,並說出自己的觀點及分析這些法律的優缺點及如何修改比較好,讓人不禁開心,同學們已經一步步吸收消化了,並建立起自己的觀點。

DSC02511

    普瑞立曾說:「三十年前的『聰明』,指的是累積並管理教科書和資訊來源的知識,但現在知識因為太容易取得,開是貶值,且環境變化速度太快,教科書知識無法面對現代環境。所以,適應改變的能力,這是現代的『聰明』,就是適應、彈性。」
20140113馬蘭英老師04  
※美國獨立記者瑞普立訪問稿全文刊登在《商業周刊 第1377期 P50 訪過最多資優生的記者 教你養小孩》。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閱讀 表達 教養 資優
    全站熱搜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