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李萬吉
全文出處/中時電子報

DSCN5610     問到許多到國外讀書的學生對上課的第一印象,都會提到老師「準時下課」,相較之下,國內老師對上下課時間的掌握的確比較「含糊」些。有時晚幾分鐘進教室,有時拖幾分鐘下課,嚴重的還會占用整個下課時間,等到下節課的老師來了還欲罷不能。

  老師會延遲下課時間,可能基於責任心,認為要把應該教的課程教完,或把該交代的事情說清楚。但對時間寶貴的學生而言,下課鐘聲未響,心可能就已飛出教室,老師在台上多講的那幾分鐘,可能有度日如年的感覺,老師所講的內容,大概也很難聽到心裡。

  學生抱怨下課時間不夠,老師也會抱怨上課節數不足,尤其這幾次課綱調整時,幾乎各科老師都會呼籲增加節數。那些彈性課程的美意,最後常引起各科搶食的角力。知識這麼浩瀚,老師怎麼教得完?就算把課本上的內容,以及精心準備的補充資料都講完了,就真的是教完了嗎?學生就真的學會了嗎?當我們把教學的核心從「教」轉移到「學」,就會發現需要重新思考「教不完」這個問題。

  課程理論走向能力本位發展之後,各種能力指標成為課程綱要的核心,學習的重點不再只是教材的理解和記憶,更要能將其融會貫通,整合應用,形成進一步自我學習的能力。

  課本內容只是一種媒材,方便老師有系統地去幫助學生建構那些能力。所謂的學習,更不是上課聽講、複習、考試而已,還有更多思考、辯證、發現、創作和應用。看看歐美國家學生的上課時間比台灣少很多,教材厚度卻可能是我們的好幾倍,而培養出來的學習能力更不輸我們,就該理解問題不在有多少時間上課,而在用什麼方式讓學生學習?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llo KCIS 的頭像
    Hello KCIS

    Hello KCIS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