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時電子報:走出教室學習更豐富

田園課  

中學部教學卓越獎  

最近「優質戶外教育推動聯盟」指出台灣學生參與戶外活動的比例太低,學生幾乎都關在教室裡。呼籲教育部應立即落實戶外教育常態化、優質化與法制化,使戶外教育成為跨領域、跨學科的學習方式。

戶外教育確實是孩子學習範疇中不可忽視,且最合乎本性的一環。

人類的學習是從與天地自然互動開始,透過觀察感受來記錄萬物的現象和變化,然後藉由質疑和解決問題來累積經驗並產生知識。

自從語言和文字發明之後,學習的主要場域逐漸轉移到教室內,書本教材成為知識的主要來源,雖然知識傳遞與累積的速度增加了,但人類好奇探索的本能也因此被壓抑。

現在網路發達,透過螢幕可以無限擴展資訊的來源,但感官上仍被侷限在視覺與聽覺上,而且缺少個體和外在環境的互動,感受到的總會有所不足。

就好像從沒到田野間走動的人,無法感受文章裡的鳥語花香;沒在漆黑的高山上仰望夜空,難以體驗震懾人心的滿天星辰;沒到過古廟舊城巡禮,很難理解先民文化的發展脈絡。

戶外教育強調個體的觀察感受,但也不能放牛吃草。一般學校都舉辦了校外教學,如沒有適當的引導,往往「遊樂」多於「學習」,戶外教育功能難以彰顯。

相對的,事前若透過討論訂定明確的學習目標,配合跨領域的主題,利用數位科技,設計出有趣的學習模式,那麼即使是同樣的戶外場所,也能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

學校能舉辦大規模戶外教育的時間畢竟有限,然而老師只要改變習慣和想法,帶孩子走出教室,或設定目標要求孩子自行完成,那麼,校園各角落,或是學校周遭的社區巷弄,都可成為與學科知識結合的戶外教育場所,讓學生獲得更多樣的學習經驗,對課程內容將會有更深刻的體認。

arrow
arrow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