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文出處/ 聯合報

photo.jpg

 

     許多學校的評量,紛紛結束了,每位學生、每個家庭,對於「考試成績」的重視,也有著天壤之別。隨著素養風氣的推廣,隨著教育思潮的改變,我發現,我對於孩子考試的成績,也變得越來越豁達了。

     記得十多年前我任教時,仍要求學生的成績,每一分每一題我都有所要求:然而,現在的我卻對「分數」不再這麼重視了,因為孩子的未來,不是只有分數與考試。當然,不代表我放縱讓學生愛怎麼考就怎麼考,有部分的基本能力、學習表現、應考態度,仍是我極力要求的。

     考試的目的是測試學生究竟懂了多少,所以考題就得考學生學過的知識、能力或素養,而不得鑽牛角尖,不能以考倒學生為目的,所以「懂了多少」成了我關注的重點。懂了,固然最好,不懂也沒關係,一定要弄懂為止,必要時再仿作類似題目讓學生施測,確認孩子能真正學會。所以,在我的評量標準上,我有一個學習態度的加分制度,便是看學生是否有把不懂的弄懂,再斟酌加分。

     我也重視學生的應考態度,包括準備態度與應試態度。我會請學生在考卷寫下昨天準備了多久時間?心力分數幾分?預測此張考卷能得幾分?有了這樣的自評,孩子會更在意考試的當下,無形中也提升了應試態度;而孩子的自評,也會成為學習歷程的一部分,當然,也會是我給分的參考依據。我批改完,發下考卷之後,我會請學生自行再補上一個「粗心分數」—倘若沒有粗心,還可以挽回幾分?我發現,有了這樣的機制之後,就算我沒有多加要求成績,孩子的自我約束也會讓自己的成績提升。

     大多數的家長,其實比老師更在意成績,我常跟家長分享:「對於考試,你重視孩子的什麼表現」、「關於這幾年來的教育、考試觀念,你讓孩子學到了什麼能力」、「你發現孩子的優勢智能是什麼了嗎」、「你的孩子是否還保有學習的熱情」、「你的孩子有沒有主動求知的習慣」…而不再只是回家就問「今天考試考幾分、怎麼沒有考一百分、你看你怎麼錯這麼多」;更甚者,為了一、二分而錙銖必較,或是認為學習只有課本內、只在教室裡…等不符合時代潮流的思維,其實都應該修正。

     未來有七十%的工作尚未開發,有更多創想力需要孩子去探索。學習是一輩子的事,而考試只是一個短暫的評估關卡罷了。如果只要求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學習之外還有更寬廣的天空,反而得不償失。面對考試,我們可以重視態度與結果,但那不會是孩子生命的全部,切莫本末倒置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