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李萬吉

全文出處/ 中時電子

IMG_4903.JPG

許多移民國外的家長,喜歡比較台灣和外國教育的差異,最近聽到一種說法很有意思。家長覺得國外的孩子通常到了中學,為了有好的學業成績來申請大學,才感受到「分數」的壓力,在那之前,學校的評量多半是以A、B、C等級距來呈現,或是只有對孩子表現的文字敘述;然而在台灣,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要面臨每次考試有個明確分數,每錯一題可能就有5分10分的落差。

相較之下,在級距較大的評量系統中,孩子通常只要掌握方向,有一定的努力,成績就不會太差,孩子容易建立學習的信心;在題題計較的分數系統中,可能稍微粗心就成為落後的學生,然後就引來老師及家長的關切或責備,孩子就容易因害怕而討厭學習。

國內常用的百分評量機制不見得不好,只是大人常喜歡簡單的用考試分數來判斷孩子的學習成果。能滿分最好,沒有90也要有70,至少也要求及格。過度簡化分數的意義,只當成比較高低的工具,學生的成就感和挫折感,也都來自那分數。

然而,考滿分只代表對那份考題的掌握度,會不會因此忽略了其他沒有考到的問題?答錯2題不同概念的題目,和答錯5題同樣的題型,反映出的學習問題應該也不同。那麼,考卷的分數代表什麼意義?是更需要思考的問題。

評量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而老師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多數時候只能依經驗挑選認為適合的題目來考學生,不太可能要求每次評量的信效度。因此,除了在意每次測驗分數的高低,老師更該關注是測驗能否找出學生的學習問題,或者讓老師發覺教學的不足之處。若能善用測驗的題目設計,讓學生從分數累積更多成就感,應該更能發揮測驗分數的影響力。

arrow
arrow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