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李萬吉

全文出處/ 中時電子

DSC_8043.jpg

前些時,行政院長說要推動台灣成為雙語國家,教育部長則提出要將英語融入各級教學領域。加上許多縣市政府也都開始或計畫辦理公立的雙語學校,這幾年實驗教育最熱門的項目也是雙語教育。從中央到地方,雙語教育似乎又成了熱門全民運動。

從這波雙語教育熱潮看來,為了讓台灣更走向國際化,大家對於提升國人英語能力,尤其是英語的應用能力有相當高的共識。只是在一頭熱的情況下,許多政策措施就會顯得急就章,甚至出現亂開藥方,亂吃補藥的情況。就以教育部要推動中小學部分科目採英語授課來說,其目的是要讓學生的英文能力到達「可聽、可說、可讀、可寫」,這樣的政策邏輯是很值得商榷的。

語言的養成需要環境和需求,目前國內實施國際課程的學校,因為其課程架構和教材都是源自於英美國家,那些學生未來的升學目標也在國外,學校必須提供完整的英語學習環境,才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

反觀一般國中小課程有其學習架構和目的,雖沒有限定語言使用,但必須考量學生的語言能力是否能符合「進行該學科學習」的能力。依照多年辦理國際課程的經驗,在英文聽說讀寫能力尚未足夠時,貿然要學生以英文來學習其他科目,往往會產生極大的挫折感,最後英文和學科都學不好。

想要提升學生使用英文的能力,除了增加學習時間外,傳統的英語課程必須要大幅改變,以更貼近英語為母語的學習模式設計教學、教材和評量。當然,教師的專業能力也必須跟著提升。至少要先做到「英文課採全英語教學」,再來談論其他學科。

喊出一個新的政策很容易,但要落實卻很困難。若無周全的評估,或缺乏足夠的資源挹注,很多政策都只是徒增基層困擾,會讓大家無所適從。

arrow
arrow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