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駐站作家:李萬吉(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時電子報大學入學方式 應更有彈性

 

       每年大學入學考試結束後,新聞媒體一定會找補教名師或高中老師分析當年考題,常見各科難易不同,有時國文偏難,有時英文刁鑽;今年數學容易,明年可能換理化簡單。看來看去,外人是一頭霧水,看不出這些入學考試的趨勢,只覺得納悶,已經實施不少年的學測,似乎無法建立穩定的試題鑑別度?而大學又拿這樣的測驗來選才,如何能挑到適合的學生?

     這幾年也常看到大學教授抱怨大學入學考試,只能篩選比較會讀書的學生,不見得能測出不同科系所需的能力和性向。曾有一位知名大學教授告訴我,他們不缺會讀書的學生,但缺乏多元能力的孩子,可惜在甄選委員會最後決策時,常慮及公平性,最後還是回到以學測分數決定錄取順序。

     我也遇過一位學生,社會及語文學科能力非常高,只因為數學太差,使其學測成績無法達到理想大學科系門檻,最後他選擇喜歡的私校科系就讀,因為他說將來研究所不需考數學,他一定有把握考上好的研究所。我在想,如果他把花在學數學的時間,用來接觸將來大學科系需要的基本知識,相信對他來說是更有利的。

    在美國已實施多年的大一先修課程制度,就是很值得我們參考學習,當高中生立定自己的學習志向,可以選修相關的科目,一方面作為大學入學申請的加分項目,二來也讓大學科系更容易選才。國內曾有少數大學和高中合作建立類似模式,但也因大學入學測驗限制,難以有效發展。

    高中課程綱要總綱中其實有明定,教育行政機關應強化高中與大學交流對話機制,加強大學與高中課程銜接,及落實大學招生配套措施。只是這些年來似乎不見有這樣的交流,多數高中只能跟著入學考試趨勢走,而入學考試方式又不見得符合大學選才需要,所以這問題大概一時也難以解決,或者也沒人想解決。

學測後好好選填志願吧                      學測結束,無論是選擇繁星推薦還是個人申請,甚或參加指考, 選填志願需符合個人興趣志向,方為人生加分的關鍵。

 

 

arrow
arrow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