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李萬吉

全文出處/中時電子

hands-up-classroom-751x500.jpg

三年多前台灣通過了實驗教育三法,這幾年也確實看到政府和民間投入資源推動教育實驗,無論是為了特殊的教育理念,或者只是幫陷入危機的學校找尋出路,這些都讓教育有更多元化的機會。

然而最近看到宜蘭著名的公辦民營實驗學校遭提前解約的新聞,回想多年來為了籌辦學校或推動特色課程,經常看看到因法規僵化和落後,或政府態度的保守與不作為,讓教育發展難以進步,不免有許多感慨!

過去工業時代,標準化的教育型態讓教育得以普及,知識快速複製滿足了大量人力需求。如今社會變化速度已超乎過去想像,教育不能只是標準化的知識傳遞,而要能讓學生自我探索,尋找適合自己的舞台,學習必要能力,勇於創新突破,也就是所謂的適性發展。

要達到適性,就要有「彈性」。大到政策制度,小到教學評量,都必須給予足夠的彈性,才能讓辦學者有足夠的條件來發展特色,讓老師有寬闊的空間來設計教學,讓學生有多樣的素材和進度來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

遺憾的是許多教育法規過度強調控管和防弊,也常以過時的觀念在限制新的教育需求,總怕少了那些限制會造成管理困難或降低教育品質。同樣的,許多老師的教學也太過注重齊一的進度和公平的評量,就擔心學生少學了什麼,或無法判斷學生的優勝劣敗。結果為了維護表面的公平,忽略個別需求的差異,反而造成實質上的不公。

政府有維護整體教育品質的責任,更要有讓教育進步的企圖;老師有維護全班教學品質的責任,也要有讓每個孩子都進步的意念。讓制度和觀念保持足夠彈性,才能在一致性和差異化中取得最佳平衡,讓教育的成效最大化。

arrow
arrow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