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李萬吉

全文出處/中時電子

多數老師在講課時,經常會問學生「這樣懂嗎?」「有沒有問題?」而多數時候學生的回應都是「懂」、「沒有問題」,等到考題發下去之後,學生才發現其實他們並不懂,問題一大堆! 

這種落差其實很常見,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甚至是必然發生的現象。老師用他認為最習慣的方式講解內容,學生跟著老師的脈絡聽下去,單向的傳輸看起來很順利,實際上那些脈絡並未被學生轉換成自己的理解,老師講的內容也就無法真正吸收。結果學生以為聽懂,卻不一定真懂,而那些沒跟上的學生,更不敢說出自己聽不懂。

DSC_8794.jpg

為了確認學生是否學會,常用的方式就是考試,然而答題的對錯只能看出學生哪些不會?甚至就算答對,也未必是真的懂了!通常得進一步探問學生答題的過程與方法,才能了解他的問題癥結。然而,在過多的測驗和教學進度壓力下,老師常常連檢討考題的時間都不夠,更無暇再一一細究學生的個別問題。

有效的教學必須確認學生對授課內容真正理解,這必須透過足夠的互動和觀察。比起教學後的評量回饋,更好時機是在教學過程中,透過不同教學模式,增加學生探索、討論、操作、提問等機會,從中觀察每個學生的學習成效和問題,並以學生的立場去界定課程的難易點,進而調整講授重點和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脈絡,才能讓學生真的懂!

DSC_0160.jpg

再者,有效的學習也必須將知識內化,內化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思考,那需要時間和方法。老師應該避免用整堂課的時間,不斷的填塞資訊給學生,否則學生無暇也不知如何思考,便難以發現問題,恐怕連自己不懂都不知!

arrow
arrow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