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圖一.JPG

作者/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李萬吉

全文出處/中時電子

  2016年里約奧運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各項賽事,在這四年一次的運動盛會中,超過一萬一千多位來自各國的選手相互較勁,誰能摘下獎牌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但每位選手盡全力拿出看家本領,不到最後不知鹿死誰手的過程,才是讓人跟著血脈噴張的戲碼。

  在這麼多的比賽項目與選手中,最後能站上頒獎台在奧運史上留名的也只有少數,除了對該項運動有特別喜好者外,一般觀眾的關注焦點通常也只在少數運動明星上。當然偶爾會有永不放棄的感人畫面,但多數落敗者是不太受到注意的,儘管這些能登上奧運殿堂的都已經是各國頂尖好手。

  不僅運動競賽如此,學術科學競賽也差不多,每年的各項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國際科展等高強度的比賽中,能夠代表參賽的都已是全國前幾名資優生,但如果沒能拿到獎牌,大概也沒多少人知道這些學生,更不用說還有那些未能當上國手,但已是各校頂尖的學生。當我們以競爭的角度去看事情時,大概就很難避免這種「贏者全拿」的偏差,這或許是競賽場上的殘酷事實。然而,當我們用同樣的競爭視角去看待教育這件事,就只會關注誰是班上第一名?誰拿了市長獎?哪些人考上第一志願?多少人錄取台大醫科?至於其他學生的表現,不是重點!

  當頂尖學生的光環太過耀眼,會讓人看不到身旁同學的微小亮點;當分數高的掌聲太吸引人,就讓人聽不見其他學生的微弱美聲。漸漸的,其他人的優點變得不太重要,他們的潛能也會被埋沒。

  雖然適當的評比可以判斷學習成效,刺激學習動機,但教育的本質不該是競爭。理想的學習過程,應該透過更多協同合作,讓不同專長的孩子彼此觀摩,互相激勵,藉以成就每個孩子的發展,進而找到屬於自己的奧運舞台。

arrow
arrow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