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0443作者/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李萬吉
全文出處/中時電子報


    學測成績放榜後,多數高三老師和學生開始忙著準備大學繁星推薦和個人申請,此時常會聽到許多學生掙扎、徬徨、固執甚至天真的想法,到底要選校還是選系?該讀一類還是三類?要接受申請結果還是繼續拼指考?我真的不能挑戰自己的運氣嗎?該聽自己的聲音還是爸媽的期望?自己真的清楚內心想要的是什麼嗎?那些科系真的適合我嗎?
    從收到學測成績到提出申請,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要做出對未來算是重要的決定,如果事前沒有足夠的準備或探索,想要無怨無悔的做出選擇,還真是個困難的挑戰。
    然而許多學生往往到了這個時候,才比較認真去思考這些問題,不少家長也到這個時候,才開始想和孩子討論這個問題。若能找到方向,選擇自己所嚮往的科系也還好,就怕有些學生根本不去思索,只聽爸媽的建議,或被迫接受父母的旨意。
    台灣的孩子在中小學階段普遍對自我的探索和認知不足,花在教室的時間太多,走出教室的時間太少。學校對學生的關注也偏重把學業搞好,提高升學率;對學生職業試探的輔導,重視程度嚴重不足。
    學生對未來的職業選擇,往往等到大學快畢業才開始擔心,所以在選擇大學科系時,多數是憑感覺和印象,等進了大學才知道真相。要選對真正適合自己的科系,變得像買彩券一樣,任由運氣主導。結果越來越多學生因不愛其所選,虛度大學光陰;或者選擇重來,徒然浪費青春,造成許多遺憾。
    孩子從各種環境經驗中建立自我對未來的期許,要減少遺憾,必須讓他們對自己與環境有更清楚的認識,除了中小學課程應該提供更多嘗試的機會,師長或父母的觀念也要更開放和支持,避免有形無形的限制了孩子探索的勇氣與空間,畢竟孩子的未來得由他們自己去面對和負責。

 

arrow
arrow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