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陶冶性靈
過去的年代,升學至上,讀書考試成為必要手段,教育較強調純智力的競爭以及知識面的累積,導致許多藝術的正規課堂,被挪作考試學科的補強時間,這樣的惡夢相信是許多父母的共同經歷。即使在強調多元學習、五育並重的教改後世代,許多學校都仍在「智育掛帥」的升學漩渦中打轉,多半未能真正重視學生人文薰陶、落實培養藝術鑑賞力,這是很可惜的事。

在去年,台灣共有六萬四千多場藝術展演,其中,光台北縣市就有一萬兩千多場,這麼多管道、如此豐富的藝文活動,若不懂細細品嘗,豈不暴殄天物?學校成立藝文中心,除了符應十二年國教落實藝術人文的理念,也提升藝能學科的價值與位階,期望透過專職單位推動各項藝術活動,讓學生及家長都能了解學校重視藝文教育的決心。藝文中心林淑卿主任是打造康橋藝術人文教育的幕後功臣,「一人一才藝」給每個孩子登上舞台的機會,「藝術鑑賞護照」鼓勵孩子接觸藝術展演,堅持做對的事,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讓康橋真正成為一所培育具鑑賞力領袖人才的學校。  課堂外的藝術教育         2013下半年,各項藝文競賽紛紛進行縣市初賽,決選出代表參加全國賽的菁英人才,無論是美術或者音樂項目,我們的孩子都表現得棒極了,成功取得全國賽的入場券!這些,都是學校推動「藝術鑑賞護照」暨「一人一才藝」等藝術教育的附加價值。

我們推動藝術教育,不僅是要讓學生欣賞、演奏或創造藝術作品的能力,更希望能進一步連帶內化為一種生活習慣與生命態度:例如學音樂,從注重節奏節拍而潛移默化為對時間的敏感度與責任感;學繪畫從色彩與形象的體會識別、賞析,進而追求現實裡所沒有的創新;藝文創作除了教學生不依循傳統,更能大膽創新,追尋探索有效表達意念與感情的方式。如果能從小就接觸豐富的藝術教育,這些可貴特質的養成效果會更加顯著。

古人說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我且戲改為三日無藝術,便覺言語無味、面目猙獰。所謂的藝術教育,是隨時隨地、無所不在的體驗式學習,不僅侷限於每週固定時數的藝術課堂或課本的知識,孩子們透過藝文體驗,培養對藝術的鑑賞能力,並激發創意性的思考,同時有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一人一才藝納入正式課程,延長學習的質與量,才藝課不再只是附屬品,每個孩子都能無後顧之憂延續才藝的培養,而對藝術的專業人才培育來說,開闊視野的養成和高超技巧的訓練是同樣重要的,這些能力不僅來自課堂中的傳授,更包含了課堂之外的經驗與感受,藝術鑑賞護照認證制度即是。

為了讓社會的文化藝術資源發揮最大效益,也讓孩子們能有更多藝文體驗機會,學校規定每學期要觀賞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文建會或各縣市政府文化局主辦及經藝文中心認定核可之「視覺藝術、聽覺/表演藝術」兩大藝術領域活動各一場,這項成績併入本校藝文科目各學期總成績考核,乍看之下或許帶點強迫性質,但不少學生因為這項規定,開啟藝術殿堂的大門,呼朋引伴一起去看演出,有的甚至全家出動,成為另一種親子互動的模式,這些都是推動課程的意外收穫。

回首來時路,觀念的建立與養成在初期勢必會遭受阻力,但堅持做對的事情,最後一定能迎來不凡的成果,孩子們在各項藝文競賽上發光發熱,就是最好的證明,有成果,家長的認同感也會加深。只能說,親近藝術的好處是說不盡的,我希望藝術教育能內化成孩子生活的一部分,除了提升生活品質與文化涵養,也為各項比賽帶來「加值」,成就具有新一波鑑賞力的社會菁英!

arrow
arrow

    Hello KC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